邮箱:eduzkxx@163.comcom
打造科研平台集中力量办大事
——四川大学创新科研体制推动跨越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李功毅 唐景莉 李益众
2012年,四年一次的国际生物材料学高端会议将在四川大学召开。这是这一会议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这一殊荣标志着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学科已跻身该领域的世界前沿。
为争取到举办权作出贡献的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顾忠伟说:“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学科能有这样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学校‘985工程’二期实行了新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逼”出来的科研体制创新
2003年6月,刚刚从中国矿业大学调任四川大学校长的谢和平,遇到了一件全校上下高度关注的大事:“985工程”建设二期专款下来了,4亿元。这对于地处西部、经费长期不足的川大来说,确实是力度不小的支持,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是思来想去,这4亿元又让谢和平愁上心头。
横着看,其他省市的“985”高校,除了国家拨的专项经费外,所在地的省份大都会给一定的配套经费,而由于四川经济不够发达,虽然省里尽力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支持,但很难有配套经费。这样,与其他学校相比,川大的经费可能是倒数第几名。竖着想,现在的四川大学,是由原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合并而成的,学科分散、摊子大。“全校光正教授就1500多人,别说4个亿,就是8个亿平分下去,每人也就几十万元,连买台像样的设备都不够,何谈承担大项目,出大成果?”谢和平说。
面对这样的校情,学校领导层反复讨论,形成一个新的思路:改变过去那种按学科专业和按人头分钱的办法,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有限经费、集中分散的资源、集中研究目标、集中优秀人才,打造一批重点科研平台。按照“巩固已有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更新传统学科,着重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高技术学科”的学科发展战略,川大通过重点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实施“学科振兴计划”、“学科攀登计划”、“学科创新计划”和“学科重点建设计划”,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互补优势,建设了一批国家急需、前景广阔的新兴、边缘和交叉学科,并努力使其成为国内一流的新兴学科,同时巩固和发展现有优势学科,建成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
目前,学校共有11个平台和基地。其中,西南资源环境与灾害防治科技创新平台、重大疾病的生物治疗科技创新平台、高分子与特种功能材料平台、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科技创新平台为一类平台,绿色化学与清洁技术科技创新平台、复杂多维信息数字处理技术科技创新平台、口腔疾病生物学机制与防治科技创新平台、物理与信息科学前沿中的数学理论及其应用科技创新平台为二类平台,此外还有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基地、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南亚与中国藏区研究创新基地等3个基地。
以西南资源环境与灾害防治科技创新平台为例,这一平台覆盖水利工程、环境科学、土木工程、生物科学、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和地学等8个学科,跨越水电、建筑与环境、生命、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等5个学院。这一平台建设目标是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瞄准国家在资源与环境科学方面的战略目标和国际科技前沿问题,推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变化与调控、灾害发生与控制等领域基础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其研究方向包括西南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西南环境保护与灾害防治、工程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是,川大要建的平台不是临时组合的虚体,而是长久性的实体。副校长李光宪说:“以前也搞过小范围的平台,就是通过一个项目,把多个学科的专家临时聚拢在一起,人还都是各学院的人,项目结束后,也就散伙了。而这次搭建的平台是实体,让各学科专家的合作向纵深发展,具有长期可持续性。”据李光宪介绍,平台有固定编制,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平台与各学院是平行关系,直接由学校管理。平台作为学校的特区,在设备购置、工作用房、人员薪酬及职称评定等方面,均打破常规、特事特办。
为了使平台高效率运行,让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学校成立了“985”办公室作为管理和服务平台的职能部门,平台有什么行政人事财务后勤方面的事,不用再像过去那样挨个部门找,都交给这个办公室,由他们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由此,一个打破学校长期沿用的、也与其他高校截然不同的科研管理模式诞生了,它得到川大干部教师的普遍赞同和支持,一批各学院的科研骨干走上平台,一些学院把自己长期使用的办公室、实验室,腾让给平台。这些在过去很难行得通的事,现在却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