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1
  • 访谈
  • 1
院校搜索

联系我们


邮箱:eduzkxx@163.com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见证六十年发展:两个世纪三代人的教师情结
文章来源:京华时报  添加时间:2009/08/14

见证六十年发展:两个世纪三代人的教师情结

1966年,杨立在少先队观摩会上给学生们讲授“学习刘文学”。资料图片

见证六十年发展:两个世纪三代人的教师情结

杨立

  1934年,18岁的杨富魁中学毕业,进洋学堂当了“先生”。他找到了归属感,因为先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精神,与家庭所秉承的向善、向上、文雅相契合。

  建国初期,杨富魁获得了一个二级教师的职称。此后60年,他的儿子、孙女相继成为老师。岁月改变的,是课本、学校环境、教师地位等教育载体。岁月改变不了的,是他们善良、进取、文明的教育情结。

  家庭介绍

  杨富魁:93岁,1934年起在宣武区西北小学当教师。

  杨立:64岁,1963年起在宣武区中恒街小学当老师。

  杨海燕:37岁,1989年起在宣武师范第一附属小学当教师。

  他们祖孙三代的职业生涯,只有重合,没有间断。75年来,他们的职业生涯见证了教育事业的变迁。

  信任共产党

  杨富魁抱着四岁的儿子,从牛街走到珠市口,看共产党的军队从城南进入北平城。

  那是1949年早春,34岁的杨富魁是西北小学的校长。

  回到家,他看着箱子里的两根金条,做了新的决定,“把学校交给共产党管吧。”

  两根金条是学校的最后一笔资金。

  15年前的夏天,18岁的杨富魁成为西北中学第一届第一班的毕业生,随后在西北小学当了老师。

  此后十余年,风雨如晦,兵荒马乱。西北小学却在这城南一隅,微弱但坚持地生存了下来。

  平津战役胜利后,共产党解放了北平城。杨富魁看完解放军进城,思索是否把学校的前途交给共产党。

  不知喜忧之际,往事乘虚而入,给杨富魁带来一阵疼痛——日本军队占领北平时,不准学校开设语文课程,用刺刀威胁着学生们上日语课。每天,都有专门的人在门口望风,日本人来了,老师和学生马上做出学日语的姿态;日本人走后,再恢复到正常上课。

  妻子生下儿子杨立时,日本兵投降撤出,国民党入主北平,但教育状况改善不多。宣武区的很多学校,都是租用寺庙的便宜房屋做教室,随便用黑漆刷两面墙当黑板——

  “那样的条件下,学校都没有垮掉。如今代表老百姓的共产党来了,学校教育应该更不会缺失。”

  就这样,杨富魁把西北小学的账本和最后一笔资金,上交给了共产党。

  因为信任共产党,所以坦然无忧。

  晋升二级教师

  回民工作委员会很快在西北中学的基础上成立了回民学院,杨富魁当了总务处干部,主管整个回民学院的基建工作。虽然脱离教学,但他晋升二级教师,每个月拿76块钱的工资。

  最让杨富魁骄傲的是,他主持建了回民学院的一栋教学楼。“那可是整个牛街第一栋小楼,很惹眼呢。”每天上课,琅琅的读书声传到整个牛街。

  这个时候,杨立也在回民学院附属小学读书。

  1959年后,整个国家都处于困难时期。

  让杨富魁深感骄傲的是,家里的四个孩子,虽然生活有些困难,但都热爱学习,成绩优异。

  “就拿我来说吧,学习成绩特别好,还在班里担任干部,初中升高中还是保送的呢。”想起读书时光,杨立的脸上洋溢着笑意。

  杨立记得,父亲在学校基建工作上大展手脚,几年时间就牵头负责修建了回民学院好几栋教学楼。

  “那时候很忙,每天很晚回家,就在饭桌上跟家人讲讲学校的情况。”杨富魁指着不远处伊斯兰经学院的绿色屋顶说,那就是他牵头修建的房子,直到现在都是宣武区的一个地标建筑。

  时光滑到杨立的高三,他面临一个重要抉择——考大学还是工作。作为家庭的长子,他最终放弃大学梦,决定工作。

  “要么参军或进工厂,要么当老师。”杨立说。 



下一篇:刘延东给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回信给予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