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1
  • 访谈
  • 1
院校搜索

联系我们


邮箱:eduzkxx@163.com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走近2011年度安徽省优秀乡村教师之二:飞扬在乡村教室里的青春
文章来源:厅宣教中心   添加时间:2011/12/16
“罗老师,怎么又下课了呀!这节课怎么这么短!”下课铃声一响,五河县小溪镇蒋庄小学的学生都会这样发出感叹,因为他们在上罗昌志老师的课,而罗老师的课,总会让他的学生充满兴趣。

   “老师,您能不能不走?老师,我舍不得您!” 肥西县洪桥学区中心学校教师丁冬梅要到城里学校教书的消息让全班42名学生哭成一团,接下来的几天,四面八方赶来的学生家长也到学校苦苦挽留她。是去是留?丁冬梅选择的是留在乡村学校。

   2011年的中考结束,贵池区墩上初级中学再一次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全校达到省重点分数线的学生有81人,其中的306班有51人参加中考,24人达省重点分数线,725分以上有12人,达市中重点分数线有17人。这神奇的成绩在农村中学应该是名列前茅了,创造这个神奇的是唐叶江老师。唐老师带了六届毕业生,每一届学生成绩都十分优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墩上的百姓开始习惯叫唐老师为唐妈妈,唐叶江觉得这是对她最大的褒奖。

   罗昌志、丁冬梅、唐叶江……这些在乡村学校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都是大学毕业后把青春奉献给乡村,让青春在乡村教室尽情飞扬的“70后”们。

    “真高兴我能走上这条平凡的人生之路,虽然辛苦,但我快乐;虽然清贫,但我坦然;虽然忙碌,但我充实。” 快乐的罗昌志经常这样说。

    罗昌志是五河县小溪镇蒋庄小学的教师。生于1972年10月,1992年从安徽省五河师范学校毕业。按常理,师范毕业的他可以留在中心小学任教,可他主动要求到五河县小溪镇藕塘小学任教。他觉得,他的青春,应该安放在乡村小学,那里最需要他。

   小溪镇藕塘小学真的需要他。这里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条件落后,待遇极低,罗昌志是学校唯一一名师范生,他的到来,给学校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那时学校许多孩子基础差,底子薄,对学习几乎已失去了信心。罗昌志认真备课,不厌其烦、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找回学习的信心,孩子们缺什么,他就给孩子们补什么。他讲课的语言总是幽默风趣,教法也是灵活多样,对罗老师的课,学生们总是满怀期待,充满兴趣。学生们常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是:“老师,怎么又下课了呀!这节课怎么这么短!”当时的学校校长这样评价他:“罗老师所带的班级,不管基础如何,统考竞赛一定是名列前茅。”

   2004年9月,因工作需要,罗昌志被调到离家很远的蒋庄小学,那里的条件比藕塘小学还要艰苦。所谓的学校,只有十几间破烂不堪的教室,5个班级,5位老师,300多名学生,连个院墙都没有。学校没有食堂,也没有宿舍,罗昌志只能一天来回四次地往返奔波。天晴时还好,可以骑车,遇到雨雪天,就只能步行了。天不亮就起床,天黑了才到家,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披星戴月地忙碌着的罗昌志从来没有抱怨过。他爱他的教育事业,爱他的学校,爱他的学生,他的学生也爱他,一到学校,他的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小麻雀般叽叽喳喳的孩子,常有人问他:“你不烦吗?”他也总是幽默地回答说:“哥觉得不是烦,是快乐!”

   快乐的罗昌志还有许多幽默之语。2007年7月,正值暑假,学校的9间教室刚刚竣工。因学校那时仍然没有院墙,新做的塑钢窗没几天就被一些顽皮的孩子搞破了,放假在家没事做的孩子就从窗子上进进出出,十分危险。学校没有住校的老师,也拿不出钱请人看管,怎么办呢?罗昌志干脆自己先出钱为教室安装防盗窗。买好了材料,可迟迟没有找到电焊师傅,材料堆集在教室门口,又是一个不安全因素。得有人看着呀。罗昌志便没日没夜地守着。7月的天气,白天骄阳似火,酷热难耐,晚上蚊虫叮咬,难以入眠。妻子有些不满:“人家老师放假了都在家清闲,你这样一天到晚地在学校图个啥呀?”罗昌志只是笑着说:“你曾经不是说过一定会百分之百地支持我的工作吗,难道工作是为了‘图个啥’?”妻子无语了。村民们看他天天在学校,就问他:“罗老师,你整天在学校值班,学校一定给了你不少的加班费吧。”罗昌志回答:“学校是我家,给自己家干活,有问自己要钱的吗?”

   一年又一年,老教师一个一个退休了,更年轻的教师一个一个走进了学校。为了让更多的年轻老师和他一样,把青春献给乡村学校,罗昌志又默默担负起对年轻老师的传帮带任务。有一次,一位正在上课的年轻女老师哭着跑回办公室,再也不肯去上课,因为她在上课时与班里一位调皮的男生发生了冲突,男生当场顶撞了她,让她很是下不了台。了解了情况的罗昌志等女老师平静下来后,语重心长地和她谈心:“作为老师,在班内处理问题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不管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能暴怒、失态,不能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激发矛盾。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当压住怒火,巧妙转化,将问题转移到课下单独处理。再说,在学校这些孩子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就是孩子的父母,作父母的怎么能计较自己孩子的过错,甩手不去管他呢?收拾一下心情,做自己该做的事吧。”后来,经过交流,这位年轻的女教师与那位学生冰释前嫌,最后还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这样的事情还很多,在学校,年轻教师都把罗老师当成朋友,当作榜样。

   从毕业后站到乡村小学的讲台那天起,罗昌志就为自己的选择而快乐着。他的青春乐曲,因为选择了乡村小学,注定充满了辛苦、清贫、忙碌这些小小音符。

    县教学能手、县农远应用新星、县十大优秀青年、市教坛新星、市骨干教师、省演讲比赛二等奖、全国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优秀的丁冬梅原可以离开农村去省城寻求更好的发展,为了那一群爱她的孩子和她爱的孩子,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扎根乡村。

    在安徽省肥西县最西南端有一个小镇叫山南镇,它因位于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的家乡大潜山以南而得名,在这个镇的最西南有一个乡村名叫洪桥,从那儿到镇上再到县城有近百华里,交通极为不便。1996年师范毕业后,丁冬梅便来到肥西县洪桥学区中心学校,当了一名乡村教师。出生于1978年10月的丁冬梅从教15年来,取得的各级各类奖励表彰已近百项,特别是2007年她代表肥西县参加合肥市第三届“教坛新星”评选获得一等奖,这意味着她可以直接通过绿色通道离开农村到合肥的任何一所学校任教。选择很多,诱惑也很多,待遇、机遇且不说,她的孩子可以去城里的好学校读书,这就让丁冬梅动心。面对去留,丁冬梅真的有过动摇,可面对舍不得她的学生与家长,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很多人都说她傻,她却淡然而又坚定地说:“我的孩子想上一所好学校,农村的孩子不也一样想要一个好老师?”

   “我要对学生负责。”丁冬梅从踏上乡村教室简陋的讲台那天起,就给自己定下了这个工作准则。从此,她的青春乐曲,就用教材、作业、书籍、黑板、粉笔来谱写了。

   丁冬梅的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是出了名的。为了让乡村的孩子们喜欢语文,爱上语文,丁冬梅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刊,接受新思想,寻求新突破,研究新教法。她经常观看名师课堂教学实录,学习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积极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让学生在“动、趣、情、美” 的愉快氛围中汲取知识,培养能力。她还积极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资源,优化教学情境,转变教学方法。她的课平实但不乏生动,幽默但不失庄重。她爱用温柔的眼神看着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她爱用动情的语言带着孩子们读书,引领他们走入文学的殿堂;她爱用精辟的格言作总结,指引孩子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她爱用美景和音乐作背景,跟着孩子一同畅想未来的辉煌……只要你听过她的课,你一定会跟着她笑,跟着她唱,跟着她悲伤。丁冬梅的语文课堂教学,曾在2004年洪桥乡“教坛新秀”评比中,获得二等奖,这给了她极大的信心。2007年在肥西县第三届“教学能手”课堂教学比赛中,她以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教学能手”称号,同年她又代表肥西县参加合肥市第三届“教坛新星”课堂教学比赛,再摘桂冠。面对成绩,年轻的丁冬梅很谦虚:“我还只是一位年轻的小学语文老师,我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满足只会让一个人退步,我要学的还很多……”她的语文课一天比一天精彩,不但学生爱听,就连她的同事们也爱听

   “我要让每个孩子都喜欢我。”作为老师,丁冬梅说她一直记得高尔基曾说过的“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她才可以教育好孩子。”在多年的工作中,丁冬梅始终以诚挚的爱精心呵护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她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益友。哪个学生有烦恼了,她会认真倾听耐心开导;哪个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了,她会热心地为他开小灶;哪个学生生病了,她会比家长更着急地带着去医院;哪个学生家境贫寒,她会自己掏钱帮助购买学习用品。做丁冬梅老师的学生很快乐,因为丁老师经常在班里组织一些活动,如“圣诞晚会”、“讲故事比赛”、“我是小演员”等,让学生在玩中乐,玩中学。在她的班级,学生们个个朝气蓬勃,充满阳光。丁冬梅真心地爱着每一个孩子,孩子们也真心爱着他们的丁老师。每年的假期尤其是过年期间,丁老师都会收到很多学生的祝福短信与电话,因为在孩子们看来,丁老师既是老师,更是可以吐露心声的大姐姐、大朋友。她的工作不但换来了同学们的信赖,也换来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班级”,2008年被评为县“先进班集体”,她本人也于2007年被县教育局授予“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在乡村学校这块贫瘠的舞台上,优秀的丁冬梅奏响了一曲精彩的青春之歌。

    “如果有来世,三尺讲台还是我无怨无悔的选择!”池州市贵池区墩上初级中学老师唐叶江在教师节上说的这句话,让许多老师流下了热泪。一个普通的女老师,用爱心和责任书写着自己神奇的青春。

    1971年10月出生的唐叶江是位有着20年教龄的乡村教师。1991年8月她走上墩上双河小学的讲台,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 1993年8月,她来到贵池区墩上中学做教师,也一直做班主任。都说她是个神奇的老师,她的神奇之处在于,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在她的班级里,都会文明守纪,课内外表现都非常出色。

   墩上中学新生入学分班是平行班,调皮捣蛋的同学每班都有几个,为什么唐叶江班上的那些调皮学生经过一学期甚至一两个月就有了那么大的变化呢?唐叶江的“绝招”是爱。她经常这样说: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教,没有教不好的。她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自己的孩子,每个妈妈都会在爱的前提下严格要求,唐叶江对她的学生也是这样。每一届新生入学,唐老师对她的学生都会有严格的要求,她的班级也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违纪学生会被罚扫地。孩子毕竟是孩子,这“严”好比苦口良药,能适时地医治好孩子们的“顽症”,孩子们更需要的是老师的爱。以校为家,爱生如子,这句话对唐叶江来说,并不准确,熟悉她的人都说,她爱她的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孩子。

   唐叶江早在1998年就在城里买了房子,她自己的孩子也在城里上学,家中还有两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可是她一直坚持从周一到周五都住在学校里,只有周末才回家照顾孩子和老人。春冬季节,她总是星期天下午就回到学校,因为她担心周一早上天亮得迟,来不及在早读课前赶到学校;夏秋季节也总是不超过7:00就到了学校。没和学生在一起,她心里总是不踏实。对自己的儿子,她其实真的愧疚,每每和别人谈及孩子,她总是略带酸楚地说:“我儿子有爷爷奶奶陪着,是一样的。”话虽这样说,对儿子的挂念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有时她担心儿子抱怨妈妈不够关心他,就想着法子找借口“讨好”儿子,或尽可能地给儿子戴“高帽子”。就这样她一年一年地“安慰”着自己的儿子,却把所有的时间和全部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学生。她对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和关爱。她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状况,并且及时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2004年,她班上一个学生的父亲不幸在一次车祸中丧生,这个平时一向活泼可爱、成绩优秀的孩子承受不住这个打击,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终日恍恍惚惚、魂不守舍,成绩自然是一落千丈。唐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方了解情况后,专门为此召开“人如何战胜挫折”主题班会。她把这个学生带到自己的办公室,深情地对她说:“孩子,如果你愿意,我想把你当作我的女儿,你应该把心里的话跟‘妈妈’说说,千万别闷在心里啊。”因为有了唐妈妈,这个孩子变了,变开朗了,经常主动和老师交流、谈心,学习成绩也稳步上升。2005年中考,她考上重点中学,2008年高考又以优异的成绩如愿地考入理想的大学。

   唐叶江带的班级总能在中考中取得让人瞩目的神奇成绩。她一共带过六届毕业生,每一届学生的成绩都十分优异。在2005届,墩上中学五个班考取贵池中学的共20人,她班的学生占居半数;2008年中考,她班达省重点分数线的有17人……有人向她取经,她只是淡淡一笑说:“因为我是女人,我是妈妈,我可能平时比别人稍微细心一点,多给了学生一点母爱而已。”更有意思的是,现在墩上的老百姓有好多人也将“唐老师”这个称号渐渐变换成了“唐妈妈”。

   从青春年少到现在的年华渐老,唐叶江也有好多机会可以进城,可是她总是舍不得她的班级,离不开她的学生。“如果有来世,三尺讲台还是我无怨无悔的选择!”爱可以创造神奇,在乡村中学那简陋的教室里,在那群乡村孩子身上,唐叶江把自己的青春,演绎成了神奇。

    “我用我的青春,换取乡村孩子的明天!”像罗昌志、丁冬梅、唐叶江这样面对更多选择,却把青春献给乡村学校的老师还有很多,比如1975年4月出生的乔浩,1995年毕业后来到阜南县王堰镇中心小学工作,一直干到今天;还比如1993年7月毕业于滁州师专,同年被分配至明光市旧县中学的戴玲辉;还有淮南市潘集区杨祠小学的刘明祯,1999年8月,21岁的她由于工作需要,被调到贺疃乡西部最偏僻的杨祠小学任教,在她之前,没有一个师范生愿意到那去工作。她每天要来回奔波几十里,一年就是将近2万里,可她却毫无怨言地坚持了十几年……
   
    飞扬在乡村教室里的青春,因为没有喧嚣浮躁的城市做背景,显得格外纯净,格外动人,格外精彩! 




下一篇:教育部:非贫困生若享受资助 一学期内能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