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1
  • 访谈
  • 1
院校搜索

联系我们


邮箱:eduzkxx@163.com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招考快讯
北京2010年“新高考”为复读生增压
文章来源: 京华时报  添加时间:2009/06/08
“新高考”提前施压

  虽然距“新高考”还有整整一年时间,但其压力已经表现出来。在经过一模、二模考试以后,新东方铭师堂回龙观校区的周云龙老师发现,班里的气氛变得紧张,许多没考好的复读生情绪低落、唉声叹气、上课时会分神,甚至会突然痛哭流涕。 

  这些学生的心理障碍来自“新高考”,他们认为自己在旧课程标准的模式下学习,不会适应新高考,今年的高考是一条只准成功不能失败的道路。如果再次失败,不仅这一年的辛苦白费,而且白费了整整四年,甚至不会再有机会。

  报志愿变得更保守

  填报志愿时,“新高考”的影响表现得尤为明显。铭师堂校长马永刚介绍,和往年相比,很多尖子班考生的志愿保守了很多。铭师堂有10个左右的考生具有冲击北大、清华的实力,但最终报考的只有三四人。在6名通过清华大学艺术类面试资格的考生中,只有两人真正敢报考清华。 

  这么保守的志愿填报,在往年是很少见的。马永刚认为,“新高考”带来的压力让考生更害怕再次失利。

  怕“读旧书考新考”

  铭师堂的老师调查发现,对“新高考”恐慌的还有应届的中学老师,“新高考”最后的考试方法迟迟未定,对于如何进行最后一年的复习没有把握,这种情绪也传递给了学生。家长也考虑到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害怕孩子成为“读旧书考新考”的试验者,不停告诉孩子今年的高考是没有回头路的考试。 

  紧张情绪缘于对“新高考”的不了解,学校通过对新课标的说明和“新高考”的分析,告诉考生“新高考”将是稳定基础上的微调。

  复读市场将大洗牌

  如果说对于考生,“新高考”只是虚幻的心理较量,那么对于复读学校,压力却是现实而残酷的。 

  根据其他省市实行“新高考”的经验,当年的复读市场会萎缩两成左右,再加上近几年考生人数逐年减少,马永刚估计目前北京1万人左右的复读生市场会萎缩到6000人左右。目前,北京的复读学校有70多家,马永刚预言,复读市场将面临一轮洗牌,一半的中小复读学校面临倒闭。

  提前开始的高考战

  往年,高考阶段是复读学校的休假时期,招生工作通常要从高考出分开始。但记者在几所复读学校发现,为了一年后才会到来的“新高考”,各学校都在紧张工作。 

  根据其他地区的经验,“新高考”的来临让复读报名呈现两极走向,一方面由于家长和考生提前关心“新高考”,而对于今年的高考不抱希望,会提前报名“占位”;另一方面,由于不想参加明年的高考,只有在录取情况实在不理想的情况下,经过思想斗争,才来复读学校报名。 

  对于复读老师的“新高考”培训工作也正在这几日紧锣密鼓地进行,有的学校甚至早在去年夏天就已经备战“新高考”。

  明年,北京高中新课改后的首届高中生将毕业,北京也要从明年开始实行“新高考”。如果今年的高考失败,那在旧课标下学习的考生就要去应对明年的新高考,能不能适应,会不会吃亏?记者调查发现,“新高考”的压力已经在复读生上体现出来。

  ■观点

  昨天的高考现场,一旦高考失利,是否要选择复读一年,成为了家长和老师热议的话题。

  1。考生尽量今年上大学

  二中校长钮小桦认为今年作为旧高考的最后一年,而且录取率又非常高,建议考生尽量能今年上大学。他认为人生的选择有很多,高考并不意味决定了今后的道路,而且即使失败,也有去国外读书等多种途径,并不只是复读一条道路,不需要把这个问题看得太重。

  2。复读更要考虑性价比

  25中的一位数学老师认为,目前普通的学生很少考虑复读,复读最大的群体一方面是非北大、清华这样的好学校不读的优等生,一方面是没上线成绩较差的学生。她认为今年是否要复读,不该只考虑新旧高考的问题,更要考虑是否值得花一年时间给自己一个机会。

  3。不想让孩子成试验品

  家长吴女士态度很明确,今年能“走”就“走”,就算只考上大专也让孩子去读,“‘新高考’怎么考,谁都不知道,我不能让孩子花一年做这个试验品。”此外,她认为目前就算是本科生也很难找到工作,并没有什么优势。

  4。一切都尊重孩子意见

  家长秦女士认为,“新高考”把部分压力化解到平时,对学生是个好事。对于孩子如果失利是否复读的问题,她表示这由孩子自己拿主意。“孩子非要上名牌大学,如果我们硬要他去个不爱读的学校,就算进去了,四年也不会好好读书的。”

  ■故事

  “激进派”不变清华梦

  在高考的最后两天,李喆搬进考点附近的宾馆独自进行最后的冲刺,他关掉了手机,除了父母,几乎不和外界联系,他要让自己找到最平静踏实的心态。 

  一年前的李喆没有想到自己会第二次踏进高考考场,在北大附中成绩突出的他,一直认为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才是他的归属,报志愿时踌躇满志地报考了清华大学。但考场失常,让他与清华失之交臂。骄傲的他放弃了补报志愿的机会。 

  沮丧的李喆无法忍受从同学那里听到大学生活如何美好,他觉得自己没脸去见父母,就想找一个地方把自己封闭起来,所以他选择去可以住宿的复读机构重新努力。 

  周云龙老师至今记得李喆刚到学校的模样,聪明而有些浮躁,成绩总有二三十分的波动。但李喆每次和老师聊天时,都表示非要上北大清华。老师也把他当成重点培养对象,除了学习,更在心理素质上特别关照,让他慢慢变得稳重成熟。 

  这种变化很快在成绩上体现出来,在上学期海淀区期末统考时,李喆突然发力,竟取得全区第一名的好成绩。之后,他的成绩越来越稳定,一直占据前两名。 

  面对复读和“新高考”的双重压力,李喆是为数不多心态很好的学生之一,从未表现出沮丧懊恼。在填报志愿时,李喆填报了清华大学,而他的同学大多选择了更稳妥的志愿。 

  这一次,李喆认为自己做好了一切准备,一定能够成功。“对于‘新高考’,我没有什么好害怕的,所以它影响不了我。”李喆认为,只要有扎实的基础,不管形式如何变化,都能以不变应万变,很快适应。

  成绩飞跃志愿保守

  艾椿淮和童建坤是复读学校里的两个传奇人物,他们在一年里提高了100多分,童建坤在半学年里从B班升到A班,又从A班升到尖子班。但是在选择志愿上,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保守的填报,为自己留出了20到30分的空间。 

  艾椿淮和童建坤有着类似的经历,高中都曾在外地就读,不适应北京的高考,导致去年高考失利。说到童建坤,老师都忍不住提起他的跳班经历。刚刚进入学校,按照高考成绩,他被分到了B班,一心想到A班学习的童建坤缠着老师要求上A班,老师要求他拿成绩说话。结果是在接下来的大考中,他成为B班第一,如愿升上A班。但上了半天课,他就要求重回B班,理由是不适应A班的节奏。结果被老师“逼”回A班,不仅慢慢适应了节奏,还在A班成了好学生。通过两次A班第一的成绩,他跳入了尖子班。历史再次重演,当天他又找老师希望回A班,又被老师劝止,“如果你不在一个更好的班级里逼自己,成绩怎么能提高?”一直到最后,童建坤终于在尖子班里站稳了脚跟。 

  虽然成绩激进,但艾椿淮和童建坤都选择了稳妥之路。艾椿淮原本想报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但考虑到“新高考”,他给自己留了20分左右的考场失常空间,选择了北京工业大学。去年被三本学校录取的童建坤本来今年的愿望是天津大学,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大连理工大学。“录取分数低一些,但同样也是个好大学。” 

  他们都认定,今年是他们最后一次高考,不管结果怎么样,他们都会接受。



下一篇:高考首日顺利度过 作文题贴近生活学生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