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全民教育相互渗透
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争夺愈演愈烈,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从根基上产生了动摇。美国劳工与经济界经多方调研后一致认为,美国大多数工业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劳工素质低下,而在失业率不断增加的形势下高新技术尤其信息发展所需的技术人员却严重缺乏,新增劳动力则普遍缺乏就业的基本技术。针对新增劳动力职业素质不高的问题,美国教育部和劳工部共同推出《由学校到就业法案》,要求学校,在职业教育基础上贯彻企业培训的学习计划。凡完成“由学校到就业”计划者,可同时获得高中毕业文凭和职业技能证书。
近年来,许多国家特别重视在职业教育中实施以开办小企业为目标的创业教育。以澳大利亚为例,其教学重视学生潜能的挖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采用模块化课程,通过大量的案例启发学生,教会学生分析研究市场,设计创业方案,开展考核评估,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让所有的人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准备就业,是人的基本权利,同时通过职业教育又能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整合作用,这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如:德国对残疾人、妇女和外籍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培训采取特殊的资助措施之外,还在世界上首次将普教领域的英才促进措施引入职教领域,自1992年起实施“职业英才促进项目”,每年向3000名高技能型青年提供每人3000马克的资助,采取重点辅导、出国学习等办法,培养职业领域和劳动世界的“行家里手”。
这一趋势要求各国着手建立全国统一的技能标准,并将其作为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如:1991年,英国工业协会将国家职业资格纳入行业培训大纲与目标中,1993年,该体系正式纳入到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目标之中。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制度基础上,英国又制定了各种文凭和证书课程标准,然后又统一制定了各种课程的必修核心的单元与选修单元或模块课程,以此规范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1994年,美国政府通过《2000年目标法案》,按照该法案,美国政府设置了联邦一级的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等机构,其职责是通过资助促进行业规范技能标准,以作为国家认可的资格标准。
由此,各国开始建立“合作式”职业教育模式。如:欧盟总结了德国与奥地利对150种专业的职业教育证书互认的经验,在不改变欧盟各自职业教育体制的框架内,通过评估与考核,承认各相关专业的各国职业教育证书等值性,制定了适用欧盟各国的,用英、法、德三种文字印刷的“欧洲职业教育通行证”,为欧洲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解决欧洲青年的失业问题作了有益的尝试。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终身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将职业教育体系中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一个终身教育的完整连续统一体已成为世界性趋势。如:芬兰在合并85所职业教育机构的基础上,组建22所高职院校,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毕业生均有机会升入高职院校深造。韩国举办二年制的初级职业学院,所有具有高中学历的青年,通过国家资格认证的技师以及符合国家规定工作年限的工人,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世界各国职业教育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其表征之一,是职业教育不再被看作是终结性教育而是一种阶段性教育。
上一篇:以多形式就业树立高职品牌,以品牌促进就业
下一篇:高职院校介绍